網上有很多關于銀聯秒到pos機,有了Apple Pay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銀聯秒到pos機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tonybus.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1、銀聯秒到pos機
銀聯秒到pos機
昨天,倍受資本市場期待的Apple Pay終于登陸中國,在創下“亞洲首批”、“當日綁卡超3000萬張”、“相關話題股票大漲”等各種利好之后,似乎銀聯與蘋果合作的“裝逼利器”初戰告捷,從此銀行系統在國內移動支付領域就可以咸魚翻身,逆襲上位了?
不,肯定不會的!面對支付寶、微信、甚至是未來的Android Pay,蘋果或者說銀聯可以說是必敗無疑。
筆者敢于這樣斷言,并非出于對蘋果或是果粉的嫉妒,更不是對NFC或者移動支付技術的不敬,而是因為看到了銀聯在Apple Pay業務背后的窘迫與虛偽。
● 設備門檻高,用戶基數少
要想使用Appple Pay,首先你需要一臺支持NFC技術的iPhone,換句話說,就是一臺iPhone 6或是更新機型(如果想要更有逼格,還需要一塊Apple Watch)。
而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發布的數據顯示,自iPhone6發布以來,iPhone在華銷量不足7200萬臺,這其中,除了包括在2014年9月之后發布的iPhone6/6 Plus、iPhone6s/6s Plus以外,在此前發布的5系列和4系列等iPhone的銷量也都算在內。
這意味著,支持Apple Pay的iPhone設備也將不足7200萬臺。考慮到轉化率問題,Apple Pay實際用戶數將遠低于這一數字。
從用戶數和昨日的綁卡數量比例而言,我只能說,看來iPhone的使用者們都會有很多張銀行卡啊,不然,這首日綁卡數據就值得懷疑了……
● 看似步驟簡單,實則并不安全
根據Apple Pay的要求,只需要iPhone或Apple Watch型號和系統符合要求,再將銀行卡成功綁定,然后找到銀聯云閃付POS機就能秒付了。
用戶甚至可以在手機鎖屏待機的狀態下,只要iPhone靠近支持Apple Pay的POS機,就可以直接彈出綁定的銀行卡圖片,并只需按下指紋即可瞬間完成支付。
看起來很簡單很安全,免去了打開APP的步驟、不需要掃碼、不需要輸入密碼、甚至不需要聯網……但仔細一想,這樣一來,實際上只是把銀行卡用iPhone的NFC芯片“模擬”了,再用按壓指紋的操作代替了傳統的輸入密碼。
根據筆者的一位已經嘗試了Apple Pay服務的同事所述,他平時使用iPhone的時候,手指都會不自覺地放置在Home鍵(也就是指紋識別模塊)上作為支點,倘若此時無意中手機背面接近NFC支付設備,就很有能被劃走錢款。昨日,他乘坐公交車時,因為人潮擁擠,拿在手上的手機數次接近公交車的刷卡器,手機都自動亮屏并發出了付款提示音,幸好Apple Pay目前并不支持公交卡付費,不然不知要買幾次票了……
如果說類似公交刷卡機對Apple Pay設備做出反應這樣的事件算是“烏龍”的話,那么已經在國外出現的POS機盜竊犯罪,就可以說是為Apple Pay的安全性蒙上了一層陰影。
犯罪者身藏支持非接觸付款的POS機,伺機接近使用非接觸付款設備的人群,便可以在其疏忽中劃走錢款……試想,Apple Pay雖然能夠防止來自手機丟失、被偷窺密碼等情況下的損失,但其對POS機端的手腳卻是無能為力:不管是隨身攜帶POS機的犯罪者還是動了手腳的POS機,Apple Pay都無力防范。而可以見得是,隨著Apple Pay業務在中國的開展,針對性的犯罪行為也必將出現。
● 引進蘋果,銀聯依舊死性不改
說了這么些Apple Pay的缺點與隱患,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話題:為什么銀聯會找上Apple Pay?
明眼人都看得出,銀聯此番找上Apple Pay,實則是為了推廣自家的移動支付平臺“閃付(Quick Pass)”。作為基于NFC的非接觸支付方案,銀聯的這套解決辦法從一開始就受制于NFC技術在手機上的普及率;后來又被“支付寶”、“微信”等圍剿,失去了群眾基礎,此番攜蘋果強勢回歸,實則不得已而為之。
與其說“支付寶”、“微信”能夠迅速發展壯大,是因為“紅包”、因為社交屬性、因為各種返利優惠,不如說,是銀聯乃至整個銀行系統在服務和現代化意識方面的遲鈍與傲慢將用戶推向了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平臺。
多少年來,中國的銀行們習慣了政策保護下的經營模式、習慣了尸位素餐的工作態度、習慣了壟斷所帶來的“坐吃山空”,以至于它們已經失去了主動提升服務質量、主動迎合社會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的意識。在銀聯開通Apple Pay服務的同時,試問有幾家銀行的網頁客戶端可以支持Chrome瀏覽器?又有幾家銀行的手機客戶端完美兼容Android 6.0系統的64位運行時? 在拉來“洋槍”壯膽的同時,為何銀聯卻不愿意與支付寶、與微信主動合作,放棄了真正占社會主流的Android手機用戶?
支付寶之所以能夠大獲成功,一方面是接地氣的服務方式,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對技術潮流、對市場需求的敏銳嗅覺:活躍于大學校園中的支付寶自動售貨機、春晚上大放異彩的“咻一咻”紅包、與微軟Windows商城的深度合作……甚至有傳言說,即將回歸中國的Google也已經選擇支付寶作為應用商城付款方式。
反觀銀聯,其自成立日起就具備了政策壟斷的色彩:據銀聯官方網站上介紹,銀聯成立于2002年3月,性質為“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設立的中國銀行卡聯合組織”。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出現之前,銀聯一直是中國境內發行的人民幣支付卡的唯一交易清算組織,并擁有了近300家境內外成員機構。
2003年央行頒布《中國銀聯入網機構銀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辦法》,其中規定,每筆收單交易的結算手續費根據“7:2:1”的比例分配,即發卡行占70%,收單機構占20%,清算機構(即銀聯)得10%。簡單來說,消費者每刷一次卡,銀聯都要從手續費中抽取10%。
早在2013年的時候,銀聯就因為一份“霸王條款”,試圖禁止第三方平臺與銀行直接對接而引得社會非議,事件的結果是支付寶通過微博宣布停止所有線下POS業務。由于該業務是支付寶唯一走銀聯通道的業務,這意味著支付寶在當時就已經與銀聯徹底決裂。
時至今日,支付寶做大做強,銀聯卻正在逐步失去政策的保護和市場的依賴,此時推出Apple Pay,作秀成分高過實用價值。雖然昨日的綁卡數據好看,但這并不意味著未來通過Apple Pay實際消費的金額就能超過支付寶、微信。銀聯依舊抗拒接受真正的市場化改革,拒絕為社會上占多數的消費者提供方便,這就是它未來的敗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以上就是關于銀聯秒到pos機,有了Apple Pay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銀聯秒到pos機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